番瀉葉又名旃那葉、泡竹葉,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,原產(chǎn)國外,現(xiàn)我國廣東、海南、云南等地亦有引種栽培。其性寒,味甘苦,入大腸經(jīng),具有瀉熱導(dǎo)滯的功效,用于治療熱結(jié)便秘、積滯腹脹等癥。近幾年在進(jìn)口的番瀉葉中常夾雜有多種番瀉屬(即山扁豆屬)植物的葉子,其中大多摻有偽品耳葉番瀉葉,使用時注意鑒別。
瀉葉屬于導(dǎo)瀉類藥物,它進(jìn)入腸道以后刺激腸壁,使糞便很快排擠。日常不主張用此減肥,常用于治療便秘,便秘的人用它不要橫跨3g,而且泡的時辰要寄望時間,不能時間太長,建議泡25分鐘。假如用水煮的話,提倡煮15分鐘,時間長了會把有用成分粉碎掉。
注要價值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少量維生素C(<10毫克)。
【性味】
①《別錄》:"味咸,無毒。"
②《綱目》:"咸,平,無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治慢性氣管炎,乳汁不通。
①《別錄》:"主大風(fēng),乳汁不出,產(chǎn)難,強(qiáng)陰氣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壯水臟,下乳,通血脈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
【選方】治虛勞:生澤瀉花葉(切)五兩。以水三升,煮至一升半,去滓,下羊肚、蔥,豉等于汁中,煮羹香熱,任意食之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澤瀉羹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療慢性氣管炎
取澤瀉全草干品1兩,每日3次煎服,10天一療程。據(jù)384例觀察,總有效率為89%,顯效率占30%。止咳、平喘、化痰作用均較明顯,但療效出現(xiàn)多在第4~5天。對單純型、喘息型及并發(fā)肺氣腫的病例,療效無顯著差異。
番瀉葉及其成藥\保健品可以減弱胃腸蠕動,導(dǎo)致停藥后不能正常排便,請使用者謹(jǐn)慎應(yīng)用!
(《飲片新參》)
【異名】旃那葉、瀉葉(《藥物學(xué)大成》),泡竹葉(《上海市中藥飲片炮制規(guī)范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小葉。
折疊折疊藥材
① 印度番瀉葉
又名:丁內(nèi)未利番瀉葉。為植物狹葉番瀉的干燥小葉。小葉片多完整,偶有小枝混入。葉柄長約2毫米.葉片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2~4.5厘米,寬4~15毫米,全緣,先端尖 有銳刺,基部略不對稱;葉面黃綠色,葉背淺黃綠色,稍有毛茸,葉背葉脈凸出。革質(zhì),略具韌性,有因打包加壓而中脈留下橫斜壓紋。氣微弱而特異,味微苦。
② 亞歷山大番瀉葉
又名:埃及番瀉葉。為植物尖葉番瀉的干燥小葉。小葉片常略卷曲,不甚平直,并多少有碎損,葉柄極短;葉片寬披針形或長卵形,長2~4厘米,寬7~12毫米,葉端尖或微凸,全緣,基部不對稱。葉面淺綠色,葉背灰綠色,微有毛茸,無壓紋。質(zhì)薄而脆。其他與上種相似。兩種商品均以干燥、葉形狹尖、片大、完整、色綠、梗少、無泥砂者為佳,葉小、色黃、有梗、多破碎、有泥砂者為次。
印度番瀉葉主產(chǎn)于印度,此外,埃及、蘇丹亦產(chǎn)。亞歷山大番瀉葉主產(chǎn)于埃及。市場商品,主要為印度番瀉葉。